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股票」標籤的文章

主力如何控盤&台股處置制度解析

圖片
控盤 什麼是控盤? 一檔股票的波動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,在一筆又一筆的交易中,造成了股價的波動。但是,有人希望股價往他想要的方向走,所以透過資金跟交易,嘗試引導股價照著他們的意思波動,這就是控盤。 為什麼要控盤? 簡單來說,控盤就是為了賺錢、利益,控盤在全球市場都存在,但是在台股中尤為明顯,因為台股是淺碟市場,少數莊家(主力大戶)可以決定股市的走向,很多時候散戶跟市場大戶的資訊和資金都是不對等的,而大戶就可以透過這些不對等的資訊去嘗試左右一支股票的漲跌,例如,因為台股的注意股票機制,當某支股票波動太大,或是有異常交易存在之時,就必須公布財務資訊讓投資人知道,正常來說,一間公司的EPS只會在季報時候揭露(金融股及少數公司例外),這時候主力就會在市場上放出消息,說一間公司的前景多好多好,順勢讓股價短時間暴漲,進而提早揭露財務資訊(如單月EPS等等),而透過這樣顯著的利多,就很容易出貨給散戶,就是所謂的利多出盡。 其他的控盤最常見的還存在於期權中,選擇權的莊家(通常做為賣方)為了要讓散戶的權利金歸零,也會故意操控大盤在某個區間內移動,或是在結算日降低大盤的波動等等。 在美國,對於虛假交易、操控商品價格有很嚴厲的裁罰,但是台灣對於這塊其實非常鬆散,前面例子提到有主力大戶提早得知財務訊息,進而拉高股價再利用利多出貨給散戶,這很明顯就是內線交易,但是真的鮮少看到台灣有這樣的內線交易處置案例發生。 控盤案例 市場穩定機制 在講解控盤的操作前,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市場穩定機制。 全球市場都有一套各自穩定市場秩序的法規存在,為了就是避免股市產生異常的波動,造成投資人情緒的過度反應,進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,美股有熔斷機制,台股有漲跌幅限制、處置股票等機制存在,這些機制的本意是好的,但是卻可能成為莊家控盤的方法,對於一般散戶而言,這些機制極為複雜,很難完全理解,這也是另一種資訊不對稱的存在。 漲跌幅機制造就了隔日沖這種交易的存在,隔日沖主力在股票即將漲停板的時候大量買入鎖住漲停板,而在隔日使股票開盤價開在很高的位子,再倒貨給隔天進場追高的散戶。 而處置股,即為分盤交易(5分鐘、20分鐘一盤交易),股票流動性會降低,如果籌碼安定,主力會很輕易地利用處置機制來拉抬股價(如去年的3138耀登),如果籌碼混亂,主力也可以透過處置機制來製造恐慌(如今年1月的2609陽明海運),此外,主力為了避免進入處...

[美股]來聊聊美債收益率、企業估值與近期操作

圖片
關於美債收益率 》什麼是美債? 美債顧名思義就是一張債券,而發行者為美國政府,債券依照票面利率於一定時間內定期支付票面利息給債券持有人,而美國國債又因為分為3年期、7年期、10年期、30年期等,美國政府需在債券到期之時歸還當時向投資人借用的款項,通常來說,票期越長,其利率也就越高,因為債券持有人必須面臨更長時間的風險。 》什麼是美債收益率? 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,假設一間公司每年配發每股5元的股息給股票持有者,那如果我今天用50元買進一股該公司的股票,則在我賣出股票之前,我每年將獲得5元的收益,而這意味著10%的殖利率,而今天有人發現只要投資50元,就能每年獲得5元的穩定報酬,他出價100元買走你手上的這一股股票,那對於那個買家而言,他就是投資了100元,而每年獲取5元的報酬,也就是5%的殖利率,可以看到,在配息金額固定的條件之下,股價決定的該股票對應的年殖利率回報,而對於債券也一樣,債券一樣可以在次級市場進行交易,當今天美債因為受到拋售導致市場價格下跌,也就導致了美債的殖利率因此上升,相反的,當大家瘋狂搶購美債的時候,也就造成了美債殖利率的下滑,這跟當初美債發行時候的票面利率沒關(因為票面利率是固定的˙),這個利率是由市場決定的。 》是什麼影響了近期的美債收益率? 美國國債跟其他金融商品如股票、黃金、基金等一樣,是一種投資型商品,而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,假設每年通膨指數(CPI)為2%,那如果你投資的金融商品每年無法提供2%以上的報酬,等於你是虧錢的,因為你持有的商品在市場上的購買力會下滑,就像你把錢放在銀行,一年給你1%利息,但是物價(通膨)每年是成長2%,這就意味著你什麼事都沒做,就損失了約1%的資產。 通膨的預期升高,也會導致債券被拋售,當目前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僅為約1.5%左右,而市場預期接下來一年的通貨膨脹約為2%甚至更高,像是最近市場就很擔心因為經濟的復甦,將引發惡性通膨,甚至有人覺得通膨會到4%以上,雖然美聯儲(FED)也表示這樣的情況並不會發生,但是因為市場已經有預期的心理存在,所以依然對於債市造成了一定的壓力,因為穩定收益僅為1~2%的美債相比於這樣的通膨就沒有吸引力了,因為這樣的商品無法抵銷通貨膨脹,進而導致債市造成了拋售的壓力。 當然了,債市的價格高低並不單單是由CPI所決定的,還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會影響債券的價格,例如最近...

[2022更新]推薦的投資理財資源:Youtube頻道、部落格(持續更新)

圖片
前言 因為互聯網的發展,我們其實是比過去幸福的,因為知識唾手可得,然而,有鑑於現在網路上資訊量太過龐大,但是內容品質參差不齊,對於投資理財新手來說,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收斂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,所以我想將我自己常看、覺得不錯的Youtube頻道及部落格整理出來,希望未來可以讓這篇文章越來越完善,可以當作經驗分享給身邊想進入投資理財這扇門的人。 投資是一條不斷學習的過程,我們需要多方的吸取別人的經驗,多聽、多看,然後內化成一套自己的邏輯,隨著內容接觸的越來越多,自己的理財知識量跟程度將有所提升,也就慢慢得需要尋找更具內涵、深度的資源來幫助我們成長,所以我會幫底下的資源做一個簡單的說明,然後標註難易度,幫助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。 ⭐:較推薦投資新手觀看。 ⭐⭐⭐:需要有一點投資經驗跟程度才看得懂。 ⭐⭐⭐⭐⭐:我覺得較難的資源,需要對金融市場的運作有較高程度的了解才看得懂。 推薦的Youtube頻道 財商&自我成長&創業家思維: Better Leaf 好葉 ⭐~⭐⭐:好葉是一個我很喜歡的頻道,他的主題蠻廣泛的,但是對於個人各方面的成長都很有幫助,他會舉例說明一些事情,最後再幫你歸納重點。 堆金積玉 ⭐~⭐⭐:這幾個月竄紅的一個財商成長頻道,主要框架圍繞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,但是又用非常多實際案例告訴你有錢人是如何思考事情的?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有錢人? Dan Lok - 駱鋒 ⭐:一個華裔美國商人,主要注重在財商跟致富思維方面,其英文頻道有300多萬訂閱者,他講話很直接,所以普通人第一次看可能會有點受到衝擊,但是蠻適合想成為創業家的人觀看。 Spark Liang 张开亮 ⭐:對於投資新手而言,這或許會是一個淺顯易懂的財商頻道。 艾爾文 :是一個知識型頻道,主要分享自我成長跟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,也會分享不少好書的心得跟導讀。 LittleBoatTan小船 ⭐:一個曾經在日本工作的上班族,跳脫框架成為自由工作者,頻道主要包含YouTube自媒體創業,跨境電商創業經驗,以及商業思維等。(來自頻道說明) 台股: 股癌Podcast ⭐⭐⭐~⭐⭐⭐⭐⭐:股癌是近期台灣少數的優質財金自媒體,重點分析台美股情勢、操作策略/心態等,因為不像其他人有收會員的制度,所以分享內容上是非常無私的,每週2~3次podcast,可以獲得含金量非常高的資訊,也可以追蹤他的臉書粉...

[美股]2020投資總結

圖片
前言 為什麼投資美股? 接續前一篇美股投資心得,進入投資美股市場也有將近9個月的時間了,當初會想從台股轉到美股的原因是,我覺得在美股擁有各個領域傑出的公司,在台灣有我們所謂的護國神山「台積電」,而美股在各個領域都擁有跟台積電一樣具領導地位的公司: 科技軟體業:FAANG(FB、AAPL、AMZN、NFLX、GOOG)、QCOM(高通)、ADBE(Adobe)、MSFT (微軟) 媒體串流業:DIS(迪士尼)、NFLX(Netflix) 汽車能源業:TSLA(特斯拉) 運動用品:NKE(Nike) 生技:JNJ(嬌生) 餐飲:MCD(麥當勞)、SBUX(星巴克)、KO(可口可樂) 國防:LMT(洛克希德馬丁) 金融:V(VISA)、BRK(巴菲特的公司)、GS(高盛) 零售:COST(好市多)、WMT(Walmart) 這樣的公司有一個特性,穩定配息的同時,股價持續往上成長,既賺到了股息,也賺到了資本利得,除此之外,這些公司長期是該產業的龍頭,手上擁有大量資源跟現金,能在各種艱困的經濟條件下存活,也能持續保持競爭力,經過這次肺炎可以發現,這些大公司更加的強大了,而經不起市場震盪的小公司則是退出了市場,拱手把市場都讓給了這些龍頭企業(看看NASDAQ指數跟羅素2000指數的走勢就知道)。 而其他國家優秀的公司,很多也都會選擇美股作為海外掛牌,如阿里巴巴、殼牌石油等等,如果要投資各種原物料、商品,如黃金/白銀、黃豆、原油等,美股中也有相應的標的,且擁有低廉的手續費跟追蹤的精確性。 為什麼選擇在4月進場美股? 在那個當下,因為台股反彈過快,所以我覺得當時的個股都偏貴(當然事後看來,那個時間點的股票其實還是很便宜),而美股許多公司都還趴在地板上,所以當時選擇將台股的資金撤出一部份,轉往美股進行投資。 投資組合&投資報酬率 投資組合報酬率 投資組合/Portfolio: 整體投資報酬率比較: 2020年的整體投資報酬率介於NASDAQ和S&P 500之間(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報酬率已經達到了37%,得益於特斯拉跟殼牌石油最近一個多星期的大漲,而這兩檔標的又佔我投資組合約70%)。 操作過的標的 目前尚持有標的 特斯拉: 特斯拉應該就不用說了,汽車領域的顛覆者,加上我本身很喜歡特斯拉的汽車,及其領導人Elon Musk,所以決定對特斯拉做長期投資,會買進特斯拉股票...

不要讓這些隱含費用吃掉你的投資報酬率!

圖片
前言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 ? 有鑑於看到台灣太多理專、保險專員、營業員在推薦諸如投資型保單、主/被動基金(ETF)、金融衍生性商品等等,標榜投資市場及未來趨勢,卻收取高額的手續費,並不是這些商品不好,而是有更好的方法讓你減少交易成本,提高投資報酬率。 例如,你要投資S&P 500指數,可能可以選擇美股的ETF(VOO、SPY),或是元大S&P 500(00646),VOO的年管理費為0.03%,而00646的年管理費約為0.6%,同樣投資S&P 500指數,在管理費上卻有如此大的落差,差了大概20倍,更不用說追蹤指數的精確程度了(這裡就不贅述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資料)。 中間費用是如何吃掉你的報酬率? 我們來做一個計算,假設一開始你一毛錢都沒有,每年年初投入30萬元,投資標的為S&P 500指數ETF (如VOO、SPY等等),來看看管理費/手續費如何影響你的報酬。 為什麼選擇S&P 500作為投資標的呢?因為大部分主動基金跟散戶投資人,就投資報酬率而言,或許短期可以打敗大盤,但是長期都是無法打敗大盤的(參閱綠角的 文章 ,或是漫步華爾街這本書),所以,投資S&P 500,是最輕鬆且能取得市場平均報酬的方式。 直接上表格,10%報酬率為無任何抽傭的,9%為被抽傭1%(類似於台灣多數投資海外商品的ETF),5%為被抽傭5%(類似於部分投資型保單)。 看數字可能比較沒感覺,直接上一張圖可能會比較有感受: 可以看到,手續費的高低,長期是大大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跟資產累積的,如果我們能聰明的節省這些中間費用,就能加快我們資產累積的速度,提早達到財務自由,有一個資產累積的公式叫做「72法則」,如果你的投資報酬率1年只有1%,那在不增加本金的情況下,你的資產要72年才會翻1倍,如果你的投資年報酬率像巴菲特一樣有20%,那你每3.6年,資產就可以翻1倍,50年前。 說明 這篇文章主旨在說明到底有那些隱藏在投資中的費用,所以不會對詳細的費率做說明,如果有機會,改天再為大家針對各個項目做展開說明。 在投資中有哪些隱藏成本 股票交易成本(台股&美股) 手續費/交易稅 在台股中進行股票交易,有兩種成本: 證交稅:賣出股票時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3,當沖可以稅減半,所以是千分之1.5。 券商手續費:買進跟賣出各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1....

[美股]初入美股市場半年投資心路歷程&績效

圖片
前言 為什麼會開始投資美股? 在台股操作兩年了,雖然也有不少斬獲,然而,因為台股是淺碟市場,不容易出現能夠長期的投資的世界級、長期不斷成長的公司(目前看到的僅有台積電、寶雅等少數幾間),故,台股大部分股票都不適合長期投資,只能根據景氣跟市場需求(如前幾年被動元件之亂)作波段,這就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做基本面、產業的研究,且台股因為公司的股本都不大,很容易被特定主力操弄,較難真實的反應基本面,而美股就不同了,90%以上都是投資機構跟法人在交易,當然了,台股也較容易利用這樣的情緒賺取超額報酬,這也是我正學習的地方。 長期投資的定義為,不管在任何時間買入該公司的股票,都能獲得正向且不錯的報酬,因為公司雖然有時候成長慢、有時候成長快,但是長期來說都是不斷成長的,我認為,只有這樣的公司,才值得做所謂的定期定額、無腦買、隨便買,台股除了台積電以外,大概就只剩下0050符合這個條件(有其他案例歡迎跟我分享),而美股卻有無數公司符合上述定義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的標的,像是FAANG(Facebook、Apple、Amazon、Netflix、Google/Alphabet)、Nike、Starbucks、Berkshire Hathaway、Disney、Walmart、Costco等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 如果不想要選股,就直接買入S&P500相關之ETF就好(如VOO、SPY等等),巴菲特也說過,最好的投資就是S&P 500 ETF( 巴菲特25年來推薦了14次的投資法:指數化投資 ),因為絕大多數的主動基金跟散戶投資人,在頻繁的交易中,也無法打敗大盤(可參考 漫步華爾街 這本書),那為什麼我還要自己選股呢?我還是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眼光看出優秀的公司,進而打敗大盤,當然了,目前績效看起來很普通,也還在努力中。 S&P 500走勢圖 結論,台股較適合作波段操作,而美股較適合作長期投資。 此外,不同於台股中的公司喜歡發放現金股利,美股多透過買進庫藏股,提升股東權益、提高EPS,且同時推升股價上升,讓投資者獲得資本利得的回報,進而避稅。 目前規劃,以美股作為核心持股,而透過台股進行波段操作(衛星持股),將獲利滾入美股進行長期投資。 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市場的? 今年3/25開戶,3/26開戶完成,3/27入了第一筆資金開始操作,4月底再匯入一筆資金。 使用的券商是Firstr...

[2018~2019]投資理財兩年紀錄:投資理財的意義、股市操作心得及檢討

圖片
前言 時間已經來到了2019年底,也是我正式踏入投資領域滿兩年的時刻,想在這個時間點整理跟紀錄一下這兩年研究投資理財所犯的錯誤、學習到的東西以及體悟。 為什麼想投資理財呢? 如果我持續的工作,我只是領著固定的薪水,就算透過工作上的努力,在這個經濟發展趨緩的年代,薪資的成長幅度也是有限,而依照這個財產累積的速度,我要獲得財務跟經濟上的自由,是遙不可及的,就算有一天我透過工作的薪資達到了財務自由,或許我年紀也已經一大把了,人生一輩子都貢獻給了工作,幫老闆賺錢,何必呢。 於是,我就在思考是否可以透過一些財務上的操作,加速自己達成財富自由的速度,投資就是利用負債、槓桿跟複利的力量, 讓錢為自己工作 ,"窮爸爸富爸爸"這本書提到了一個觀念,窮人用時間換取金錢,有錢人用錢換取時間、讓錢幫自己賺更多的錢。 投資理財第一步:買保險 在達成財務自由之前,我們是沒辦法承擔任何風險的,一次意外、生病,都有可能讓你失去所有的財產,甚至失去生命和工作能力(重病或是殘廢),所以投資理財的第一步絕對是為自己買保險,包含意外險、失能險、醫療險等等,保護我們的財產不會因為意外或生病而停止增加或是減少,甚至歸零、負債。 舉一個因為沒有保險而毀掉一生的例子: 影/20歲孝子幫病母送貨「撞4法拉利」慘賠千萬! 一回家崩潰痛哭:怎麼辦 保險的意義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 什麼人需要保險? 改天有機會再來寫一篇關於保險的文章 投資理財第二步:開源節流 要增加資產,不外乎開源跟節流。 節流:生活開銷應該依照自己所能支配的所得,加上是否需要而決定,不應過度浪費,買東西分為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。 開源:提升工作能力獲得更高的薪水、理財(儲蓄、保險等等)、投資(股市、期貨、貨幣、基金、選擇權等等)或是創業。 講另一個更重要的觀念, 避免陷入貧窮陷阱 :很多人常常購買超乎自己能力的東西,如每個月可支配所得只有4萬元的夫妻,買了一間每個月需繳4萬元房貸的房子,這時候這對夫妻是沒有任何承擔風險的能力的,萬一突然失業了,那房貸繳不起房子就直接被法拍了,不只前面白繳了一堆錢,最後也一無所有,我們永遠要為自己留一點後路,如上述例子,或許他們可以買每個月僅需要繳3萬元房貸的房子,手上就還有一些錢可以應對失業等意...

製作動態更新股票資訊的google sheets

圖片
為了要方便觀察股票的價格漲跌、本益比等變化,又不想要每天自己key資料,所以就打算利用google sheets製作動態更新的表格,這邊有兩個函式可以使用: GoogleFinance importXML 以下就分別進行說明 GoogleFinance 用法可以參考Google的 說明 舉個例子,如果要知道台積電現在的股價,可以用以下的函式: = GoogleFinance ( CONCATENATE ( "TPE:" , A3 ) , "PRICE" ) 或是 = GoogleFinance ( "TPE:2330" , "PRICE" ) CONCATENATE這個函式可以把多個字串組合起來 成果如下: 但是GoogleFinance有ㄧ個缺點,他只能觀察上市股票,而無法觀察上櫃或是興櫃的股票,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另一個函式:importXML importXML 為了觀察上櫃跟興櫃的股票,我們需要用到 importXML 這個爬蟲函式,從某些公開資訊網站截取個股相關的訊息,這邊使用 玩股網 做為抓取資料的網站(原本想使用證交所的 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進行抓取,但是因為這個網站上的資料是利用javascript進行更新,不像玩股網一樣是直接用文字顯示,要重新整理網頁才會更新資料,這部份我還沒研究出來怎麼抓) 用法如下: = importXML( 網址 , XPath _查詢) 邏輯是從某個網頁的原始碼中(按ctrl+u可以看到的),抓出某一個tag(目錄)裡面的資料 網址 就是要抓取資料的網頁,如玩股網的台積電頁面: https://www.wantgoo.com/stock/2330 X Path 的取得: 選取網站資料 → 點右鍵 → 檢查 → 在右邊標註的html程式點右鍵 → 選擇copy → 選擇 copy xpath 複製下來的x path會镸這個樣子: //*[@id="container"]/div[3]/div[2]/ul/li[4]...

熱門文章

主力如何控盤&台股處置制度解析

[美股]初入美股市場半年投資心路歷程&績效

[美股]2021年報及未來展望

公司可以用什麼方式回饋股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