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

不要讓這些隱含費用吃掉你的投資報酬率!

圖片
前言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 ? 有鑑於看到台灣太多理專、保險專員、營業員在推薦諸如投資型保單、主/被動基金(ETF)、金融衍生性商品等等,標榜投資市場及未來趨勢,卻收取高額的手續費,並不是這些商品不好,而是有更好的方法讓你減少交易成本,提高投資報酬率。 例如,你要投資S&P 500指數,可能可以選擇美股的ETF(VOO、SPY),或是元大S&P 500(00646),VOO的年管理費為0.03%,而00646的年管理費約為0.6%,同樣投資S&P 500指數,在管理費上卻有如此大的落差,差了大概20倍,更不用說追蹤指數的精確程度了(這裡就不贅述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資料)。 中間費用是如何吃掉你的報酬率? 我們來做一個計算,假設一開始你一毛錢都沒有,每年年初投入30萬元,投資標的為S&P 500指數ETF (如VOO、SPY等等),來看看管理費/手續費如何影響你的報酬。 為什麼選擇S&P 500作為投資標的呢?因為大部分主動基金跟散戶投資人,就投資報酬率而言,或許短期可以打敗大盤,但是長期都是無法打敗大盤的(參閱綠角的 文章 ,或是漫步華爾街這本書),所以,投資S&P 500,是最輕鬆且能取得市場平均報酬的方式。 直接上表格,10%報酬率為無任何抽傭的,9%為被抽傭1%(類似於台灣多數投資海外商品的ETF),5%為被抽傭5%(類似於部分投資型保單)。 看數字可能比較沒感覺,直接上一張圖可能會比較有感受: 可以看到,手續費的高低,長期是大大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跟資產累積的,如果我們能聰明的節省這些中間費用,就能加快我們資產累積的速度,提早達到財務自由,有一個資產累積的公式叫做「72法則」,如果你的投資報酬率1年只有1%,那在不增加本金的情況下,你的資產要72年才會翻1倍,如果你的投資年報酬率像巴菲特一樣有20%,那你每3.6年,資產就可以翻1倍,50年前。 說明 這篇文章主旨在說明到底有那些隱藏在投資中的費用,所以不會對詳細的費率做說明,如果有機會,改天再為大家針對各個項目做展開說明。 在投資中有哪些隱藏成本 股票交易成本(台股&美股) 手續費/交易稅 在台股中進行股票交易,有兩種成本: 證交稅:賣出股票時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3,當沖可以稅減半,所以是千分之1.5。 券商手續費:買進跟賣出各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1.

[美股]初入美股市場半年投資心路歷程&績效

圖片
前言 為什麼會開始投資美股? 在台股操作兩年了,雖然也有不少斬獲,然而,因為台股是淺碟市場,不容易出現能夠長期的投資的世界級、長期不斷成長的公司(目前看到的僅有台積電、寶雅等少數幾間),故,台股大部分股票都不適合長期投資,只能根據景氣跟市場需求(如前幾年被動元件之亂)作波段,這就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做基本面、產業的研究,且台股因為公司的股本都不大,很容易被特定主力操弄,較難真實的反應基本面,而美股就不同了,90%以上都是投資機構跟法人在交易,當然了,台股也較容易利用這樣的情緒賺取超額報酬,這也是我正學習的地方。 長期投資的定義為,不管在任何時間買入該公司的股票,都能獲得正向且不錯的報酬,因為公司雖然有時候成長慢、有時候成長快,但是長期來說都是不斷成長的,我認為,只有這樣的公司,才值得做所謂的定期定額、無腦買、隨便買,台股除了台積電以外,大概就只剩下0050符合這個條件(有其他案例歡迎跟我分享),而美股卻有無數公司符合上述定義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的標的,像是FAANG(Facebook、Apple、Amazon、Netflix、Google/Alphabet)、Nike、Starbucks、Berkshire Hathaway、Disney、Walmart、Costco等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 如果不想要選股,就直接買入S&P500相關之ETF就好(如VOO、SPY等等),巴菲特也說過,最好的投資就是S&P 500 ETF( 巴菲特25年來推薦了14次的投資法:指數化投資 ),因為絕大多數的主動基金跟散戶投資人,在頻繁的交易中,也無法打敗大盤(可參考 漫步華爾街 這本書),那為什麼我還要自己選股呢?我還是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眼光看出優秀的公司,進而打敗大盤,當然了,目前績效看起來很普通,也還在努力中。 S&P 500走勢圖 結論,台股較適合作波段操作,而美股較適合作長期投資。 此外,不同於台股中的公司喜歡發放現金股利,美股多透過買進庫藏股,提升股東權益、提高EPS,且同時推升股價上升,讓投資者獲得資本利得的回報,進而避稅。 目前規劃,以美股作為核心持股,而透過台股進行波段操作(衛星持股),將獲利滾入美股進行長期投資。 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市場的? 今年3/25開戶,3/26開戶完成,3/27入了第一筆資金開始操作,4月底再匯入一筆資金。 使用的券商是Firstr

[2020歐洲荷比英自由行] 行前規劃篇,到底去歐洲玩要花多少錢才夠?

圖片
前言 原訂2020/3/25~2020/4/2要前往歐洲(荷蘭、比利時、英國)自由行,由阿姆斯特丹入境、由倫敦出境,在2月底的時候,因為歐洲疫情(新冠肺炎,COVID-19)還沒完全爆發,所以當時仍然決定要照常出國,直到歐洲被疾管署列為三級旅遊警戒區(3/14宣布、3/17生效),我的這趟旅行才正式告吹,著手處理退票行程,但是因為花了不少時間規劃,所以還是想整理一下整趟旅行是怎麼規劃的,並且精算出到底去歐洲玩一趟要花多少錢才夠。至於退票的流程跟結果,我會寫另外一篇記錄一下。 原訂行程 日期 行程 3月25日 00:55(台灣時間) ~ 07:50(荷蘭時間) 華航CI73 台北(TPE) - 阿姆斯特丹(AMS)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(AMS) → 庫肯霍夫花園(Keukenhof) → 萊登(Leiden):晚餐 → 宿羊角村 3月26日 羊角村半日遊 → 兹沃勒(Zwolle):天堂書店 → 阿姆斯特丹:水壩廣場 → 宿阿姆斯特丹 3月27日 阿姆斯特丹城市公園(Kersenbloesempark):賞櫻花 → 博物館廣場:海尼根博物館、梵谷博物館 → 阿姆斯特丹市區、紅燈區 → 宿阿姆斯特丹 3月28日 阿姆斯特丹市區:安妮之家等 → 烏特勒支:米飛兔博物館等 → 宿鹿特丹 3月29日 鹿特丹市區半日遊 → 小孩堤防 → 宿比利時布魯塞爾(可能中停安特衛普) 3月30日 布魯塞爾一日遊 → 宿布魯日 3月31日 布魯日半日遊 → 根特半日遊 → 回布魯塞爾前往倫敦(歐洲之星) → 宿倫敦 4月1日 倫敦一日遊 → 倫敦格域機場(LGW) 21:10(倫敦時間) ~ 17:40(台灣時間,4/2) 華航CI70 倫敦(LGW) - 台北(TPE) 4月2日 飛機上,回台灣 為什麼這樣安排? 機票的選擇(何地進、何地出) 一開始的規劃就是要專注玩荷蘭跟比利時,因為研發替代役出國的關係,一次出國只能有9天,所以班機只考慮直飛跟時間漂亮的(早出晚歸,盡量塞滿9天),會規劃由荷蘭進入歐洲,就是因為荷蘭的班機時間非常漂亮,台灣時間凌晨12點55出發,而到荷蘭的時間為當地時間早上7點55,可以直接開始跑行程,不需要浪費半天或一天的時間,而一開始離境是考慮經由比利時,但是比利時並無直飛台灣的班機,所以就規劃由其

熱門文章

[2022更新]推薦的投資理財資源:Youtube頻道、部落格(持續更新)

5G相關技術、概念及應用場景 (3) - Next Generation Core (NGC or 5G Core Network)

主力如何控盤&台股處置制度解析

製作動態更新股票資訊的google sheets